在忻州这片浸染着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沃土上,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,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的弹痕仍在诉说往昔的烽火岁月,雁门关伏击战的战壕里仿佛还回荡着冲锋号角,徐向前元帅故居的青砖灰瓦间留存着元帅的家国情怀,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的窑洞见证着军民同心的抗战史诗。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时代,忻州市农商银行以“背包精神”为魂,将红色基因融入金融血脉,用源源不断的金融甘霖滋养乡村振兴,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金色答卷。
红色根脉
镌刻在革命老区的精神密码
忻州素有“晋北锁钥”之称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抗战时期,忻州是晋察冀、晋绥两大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,全市所辖14个县(市、区)均为革命老区,毛主席路居纪念馆、八路军总部、120师指挥部、白求恩纪念馆、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印记遍布城乡。1937年10月18日午夜,八路军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,一举摧毁日军战机24架、毙敌100余人,这场载入史册的战役就发生在代县阳明堡镇,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2000多亩的粮仓。在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,徐向前元帅故居的垂花门楣上,“功勋垂青史、楷模昭后人”的题词熠熠生辉,诉说着开国元勋的戎马生涯。
在革命战争年代,农信社的前身——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便与这片红色土地血脉相连。20世纪40年代,忻县(今忻府区)农信人肩扛背包、走村串户,用小米、布匹作抵押为农户发放贷款,支持老区生产自救。85岁的退休老员工郜润壁摩挲着父亲留下的旧账本,回忆起1978年寒冬,父亲徒步30里山路为西张村村民送去春耕贷款的情景:“那时候没有车马,全靠两条腿,背包里装着账本和现金,走到哪就把金融服务带到哪。”这种扎根乡土、服务三农的“背包精神”,已经成为忻州农信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。更令人敬仰的是,老一辈农信人如阎旺贵、郭直彪、马珍等,以“铁账本、铁算盘、铁规章”的操守,奋力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农村金融服务先河,先后受到毛泽东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被老百姓誉为“贴心人”。
金融赋能
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
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,忻州市农商银行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。通过“党建+金融”模式,全市先后与1059个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,建立红色金融驿站,将金融服务嵌入乡村治理末梢。党员干部深入徐向前元帅故居、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革命圣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在重温入党誓词中坚定服务“三农”初心。
在产业振兴主战场,农商银行精准滴灌当地特色产业。五寨甜糯玉米产业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带动3000余户农民增收,该行发放1453万元贷款支持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,产品打入日韩市场,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;忻府区高城乡辣椒种植产业在1700万元贷款支持下,形成“华北辣椒第一村”的产业集群,产品畅销全国;定襄237户法兰企业累计获得特色贷款14.81亿元,代县黄酒、繁峙铸造、五台镁基新材料、忻府资源再生利用、原平煤机、定襄雕刻、忻府温泉康养、静乐藜麦、宁武药茶、河曲海红果、神池特色食品等产业均在专项信贷支持下实现全产业链升级。截至2025年6月,全市农商银行三农小微贷款631.33亿元,绿色贷款达到15.45亿元,为地方特色产业装上“金融引擎”。
红色旅游的兴起,为革命老区带来新机遇。岢岚农商行助力宋家沟村旧村改造、移民搬迁安置,使其成为承载奋斗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地标;忻州农商行创新推出“古城快贷”,为古城周边民宿餐饮商户提供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;五台农商行与五台山景区管委会合作,为23家红色研学基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,累计发放文旅贷款2.1亿元,助力“红色游”“生态游”“民俗游”融合发展。代县雁门关景区的商户李大姐用20万元贷款将客栈升级为边塞文化主题民宿,旺季客房预订率达90%,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山货增收3万元。
数字蝶变
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
在忻府区合索镇神头村半山腰的大棚内,种菜大户老张轻点手机,通过“晋享e贷”平台提交贷款申请,不到两个小时,10万元惠农快贷便到账,有效解决了扩大种植规模的燃眉之急。这是该市农商银行践行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。依托省农商行“晋享e贷”平台,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,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贷款申请;依托晋享生活APP,农户可以便利办理生活缴费、社保查询等多项业务。截至6月末,“晋享e贷”平台累计授信4.39万户,金额达45.39亿元,真正实现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
针对偏远山区金融服务短板,全市农商银行组建32支金融服务队,配备移动展业设备,定期深入西河头地道纪念馆、毛主席路居馆等红色旧址周边村落,提供上门办卡、社保卡激活等高效服务,传递金融温度。在五台县石咀乡,82岁的老党员王大爷握着客户经理的手感慨:“你们就像当年的‘背包银行’,又把服务送到咱老百姓炕头上啦!”近年来,全市农商银行累计上门服务1.2万次,为偏远地区群众办理业务4.6万笔,打通金融服务“最后一米”。
初心如磐
传承精神再出发
在忻州农商行的荣誉室里,一本泛黄的账本格外醒目。这是1978年原忻县信用社的放款记录,上面工整记载着为农户发放耕牛贷款的明细。如今,账本的主人——72岁的退休信贷员弓根海仍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,主动承担老百姓与农商行的联络人,带领青年员工走东家进西家,用38年农信生涯的亲身经历,讲述“背包精神”的时代内涵。这种精神传承,塑造了一支“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”的金融铁军。
从雁门关下的黄酒飘香到五台山麓的红色民宿,从滹沱河畔的法兰车间到芦芽山间的药茶工坊,处处涌动着金融赋能的澎湃力量。未来,忻州市农商银行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,创新金融产品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,在忻州这片红色沃土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正如这几年,岢岚宋家沟人牢记领袖嘱托,撸起袖子加油干,搞旅游、种大棚、养绒山羊、办加工场、年均增收2339元的实践所示,金融活水与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合,正在书写老区振兴的新篇章。